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成语大全 黄历生活
家祭和堂祭是什么意思▪▫家祭有哪些形式
更新时间:2025-01-27 15:37:50

  灵堂通常保持肃静与庄重的氛围,布置上多用白色或淡色调,象征着哀悼和纪念。但是灵堂设置之后,需要有人过来祭拜送别,那么家祭和堂祭是什么意思呢?家祭有哪些形式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。

  家祭和堂祭

  家祭是丧家自己从事的祭奠活动的总称,因家祭多在家中厅堂里举行,故有的地方也叫堂祭或堂奠。在中国各地,丧家在守灵期间做不做家祭仪式,取决于丧家守灵时间的长短,守灵时间短,如一两天,其一些祭奠仪式将集中在开吊时举行,在这种情况下,守灵期间就只有朝夕奠和上食,而没有大型隆重的家祭。由于民间普遍有49天内逢七必祭的习惯,所以守灵超过10天以上者,碰上首七等做七的祭奠日子,丧家必定会从事较大型的家祭仪式,有的还会请僧道来做佛事或道场。

  家祭有哪些形式

  家祭有许多形式,但最重要的仪式是俗称礼祭或三献礼的祭奠仪式。这种祭奠仪式由礼生主持,比较隆重,它至少需4个以上的礼生,执事则要更多,其仪式也相当繁复,所以通常诗礼、富裕人家才有能力举行这种祭奠仪式,而且他们也比较重视这种仪式,甚至有的富家宁可不举行成主仪式,也要举行所谓的礼祭。根据文献记载,有的地方的礼祭仪式的程序大体如下:

  通赞:击鼓三通,执事者各执其事,启帏,引孝子出帏,陪祭者亦出帏,就位,序立,迎神,举哀,哀止,鞠躬,拜,兴,再拜,兴,三拜,兴,四拜,兴,执事者引孝子畲盥洗,焚香,酹酒。

  引赞:诣盥洗所,濯水,净巾,诣香案前,就位,升香,跪。酹酒,再酹酒,三酹酒,毛血,毛杀,兴,鞠躬,拜,兴,再拜,兴,三拜,兴,四拜,兴,复位。

  通赞:执事者诣灵前行初献礼。

  引赞:诣灵位前,就位,升香,跪,献箸,献果,献肴,献羹肴,献簋,献帛,兴,鞠躬,拜,兴,再拜,兴,复位。

  通赞:侑食,复位,跪,俯伏,垂帏,作乐,礼宾稍休息,乐止,启帏,噎歆,兴,执事者引孝子诣灵前行终献礼。

  墓地

  引赞:诣终献所,就位,升香,跪,献羹肴,献大簋,献馔,献漱,献帛,兴,鞠躬,拜,兴,再拜,兴,三拜,兴,四拜,兴,复位。

  通赞:侑食,复位,跪,俯伏,垂帏,作大乐,休息,乐止,启帏,噎歆,兴,礼毕,辞神,鞠躬,拜,兴,再拜,兴,三拜,兴,四拜,兴,执事者引孝子捧帛衣望燎。

  引赞:诣望燎所,一揖,二揖,三揖,孝子合家入庐举哀。然后,孝子们灵期间,丧家除了朝夕奠外,也需“延僧哮经,谓之落枕斋”。又如海南岛丧家的守灵期间,应由丧者的女婿“延道士忏度,大设科仪”,来祭奠岳父母。

  除了上述礼祭、僧道祭外,有的地方的丧家也会请德高望重的人来当大宾,为死者的入内围灵柩举哀。

  有的地方家祭分晨、午、夜三次,有通献、三献之礼,其过程与上述略同。有的地方的三献礼程序比较简单,如在福建长汀、清流、宁化一带,成服守灵后或出殡前夕,要做一整日堂奠。从事这一仪式时,由礼生主持和司仪,吹鼓手在旁奏乐,丧家的子孙和条房叔伯及亲戚朋友都要参加,一个一个轮流祭奠死者,而亲友堂奠时,丧家的子孙则跪在祭桌的右侧,陪祭和答谢。仪式结束后,丧家要给礼生和吹鼓手红包酬谢和解厄。

  有的地方则请僧道做礼忏,并主持家祭等,如广西贵县一带,大殓后的守神主做成主和安主仪式,下面是一个地方的成主与安主仪式的程序,由此可见各地成主、安主仪式的一斑。成主仪式为:

  伐堂鼓,执事者执事,陈器具馔。以鼓乐迎请大宾。引奉祀者礼请大宾,青旗遮面,跪,叩首,再叩首,三叩首,平身,退归孝帏,青旗撤后。请大宾盥洗更衣,诣盥洗所,濯水净巾。诣更衣所,正冠束带。请大宾升公座。引奉祀者礼见大宾,青旗遮面,跪,叩首,再叩首,三叩首,平身。引奉祀者退入孝帏,青旗撤后。司主者捧神主绕棺三匝,捧神主以升公座。去魂魄,启椟,出主,析主,卧主。润朱笔,授大宾,受香烟,受生气,秉笔凝神,点印中,圈耳透窍,通神点主。润墨笔,授大宾,受香烟,受生气,秉笔凝神,点印中,圈耳透窍,通神点主。合主,树主,入主,合椟,加魂魄。司主者捧神主诣灵位前。引奉祀者礼谢大宾,青旗遮面,跪,叩首,再叩首,三叩首,平身。引奉祀者退入孝帏,青旗撤后。以鼓乐送大宾指日高升。然后,可以继续举行安主仪式,其仪式程序为:

  司鼓者伐鼓,执事者执事,陈器具酌。司主者捧神主以至室堂。引奉祀者就位,跪,叩首,再叩首,三叩首,平身。引奉祀者盥洗焚香。诣盥洗所,濯水净巾。诣香案前,跪,上香,兴,复位,叩首,再叩首,六叩首,平身。引奉祀者诣神主之位前,跪,合户,掩烛,去魂魄,去椟,启户,秉烛。献清茶,献果品,读祝,兴,复位,跪,叩首,再叩首,九叩首,平身。礼毕。

举报投诉方式:电话: 邮箱: 接受色情、低俗、侵权、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

版权所有:看农历Copyright ©

闽ICP备2021002823号-31 All Rights Reserved